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主管/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国内刊号:CN:11-5989/R
国际刊号:ISSN:2095-0160
期刊信息

中文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刊物语言:中文

刊物规格:A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创刊时间:1980

出版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11-5989/R

国际刊号:2095-0160

邮发代号:36-13

刊物定价:350.40元/年

出版地:河南

首页>查看文章

文献综述中探寻研究"真空地带"的三种途径

时间:2025-10-11 10:02:54

识别既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是确立论文研究问题的基石。毕竟,研究者无需涉足两个完全一致或已有定论的问题领域,唯有在不同观点交织之处,才存在进一步探索的价值,无论这些分歧看似微不足道还是巨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简而言之,论文的研究问题往往根植于矛盾、争议与差异之中。缺乏这些要素,论文的研究问题便无从确立。那么,如何探寻既有研究中的矛盾、争议或差异呢?得克萨斯大学的艾伦·雷普克在其著作《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中,为我们提供了三种探寻既有研究矛盾、争议或差异的方法,以供写作者参考借鉴。


文献综述中探寻研究

一、既有研究基于概念的矛盾

鉴于学科观点主要通过语言来传达,观点间的矛盾往往蕴含于所使用的术语或概念之中。研究者通常会遭遇四种与概念矛盾相关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视角下掩盖了不同的上下文意义

当两门学科采用同一概念来阐述问题的某个方面时,研究者需细致入微地探寻其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的差异。以“效率”这一概念为例,在生物与物理学科领域,效率被定义为“能量输出/输入”;在经济学科领域,效率则是“资本支出/收入”;而在政治学科领域,效率可能表现为“施加影响/花费政治资本”等。这种同一概念在不同学科语境下的意义差异,容易引发研究中的理解偏差和矛盾。

问题情境二:不同概念在描述相似思想时引发的语义分歧

例如,在剖析恐怖分子活动的心理逻辑时,心理学与政治学均认为“恐怖分子是理性的”,但却分别以“专用逻辑”与“战略逻辑”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来加以描述。换言之,“恐怖分子是理性的”这一共识已隐含于这两个概念之间,进而也体现在它们所承载的观点以及孕育它们的理论之中。这种语义分歧可能导致不同学科在研究同一现象时,采用不同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路径。

问题情境三:当所使用的不同概念无法通过阐明或修正其意义来解决分歧时引发的真正矛盾

例如,在剖析恐怖分子活动的原因时,心理学将其归因于“自我约束不足”,而人类学则将其归因于“家族利他主义”。在此情境下,这两个概念意义上的差异无法通过澄清或修正定义来弥合,而需借助其他手段在其见解以及孕育它们的理论之间构建共识。这种真正的矛盾反映了不同学科在研究视角和理论基础上的深刻差异。

问题情境四:仅被少数作者采用的概念

概念作为同一问题相关观点间矛盾的可靠来源,要求所有作者在探讨问题时都必须使用一个或多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若某个概念仅被少数作者采用,则极有可能引发观点上的争议。因为少数作者使用的概念可能缺乏广泛的讨论和验证,其合理性和适用性容易受到质疑,从而导致与其他研究者观点的分歧。

二、既有研究基于假说的争议

每门学科都会提出大量假说。这些假说涵盖了哪些构成真理、哪些被视为证据或证词、问题应如何阐述以及学科的总体观念等。有些作者在论文中很少阐明自己在论证前所持的假说,更不必说为它们进行辩护了。然而,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我们需要搜寻这些假说,从而揭示既有研究的不足。假说可划分为三类:

本体论假说

例如,每门社会科学都会就个体理性提出本体论假说,如“他们或是理性的,或是非理性的,或是理性化的”、“利己还是利他”等。这些假说反映了不同学科对个体本质和行为的根本性假设,不同的本体论假说会导致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释和研究路径。

认识论假说

认识论主要探讨“我们如何知晓以及如何能够知晓我们所知道的东西?”这一问题。本质上,认识论是检验任何信仰或真理命题的方式。例如,“所有植物都需要阳光”这一假说,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但认识论也可能显得主观,如“一首诗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并非因其受到众多人的喜爱,而是因其意义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不同的认识论假说会影响研究者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标准,进而引发研究中的争议。

特定价值观假说

社会科学就多样性、正义和真理提出有价值的假说;人文学科则往往直接处理价值问题;自然科学则对哪些问题值得研究、哪些知识值得拓展做出有价值的判断。这些特定价值观假说体现了不同学科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假说可能导致对研究问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应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产生分歧。

三、既有研究基于理论的差异

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问题的不同方面,研究者很可能会遇到来自一门或多门学科的多种理论,这些理论提供了对问题某方面的因果解释。理论孕育了对特定问题的见解。例如,针对恐怖分子袭击这一问题,会涉及自我约束、集体理性、宗教活动等不同理论。

学科内理论差异相对较小的原因

来自同一学科的理论间矛盾可能不大,因为它们通常共享学科的基本假说。每个理论都得到了通常反映其学科起源的一个或多个假设的支持。同一学科内的理论在研究视角、方法论和基本假设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它们在解释同一问题时能够相互补充和印证。

跨学科理论差异更为显著的原因

研究者可继续找到那些来自其他相关学科理论间的矛盾。来自不同学科但关注同一问题的理论见解,很可能更为矛盾,因为每门学科的基础假说是相互矛盾的。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传统、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其基础假说的差异会导致对同一问题的理论解释存在较大分歧。例如,社会学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而心理学则更关注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当这两个学科共同研究某一社会现象时,就可能产生理论上的矛盾和争议。

四、既有研究基于研究方法的局限

除了上述基于概念、假说和理论的差异外,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也会在既有研究中引发矛盾和争议,成为研究空白的一个重要来源。

研究方法选择的主观性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根据自身的研究偏好、学科传统或可获取的资源,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有的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来揭示社会规律;而有的研究者则更青睐定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案例分析和参与式观察来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研究方法选择的主观性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甚至引发对研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质疑。

研究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定量研究方法虽然能够提供精确的数据和客观的统计分析,但可能难以捕捉到社会现象中的细微差别和主观体验;定性研究方法虽然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但可能存在样本规模小、主观性强等问题。当研究者未能充分认识到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或者在应用研究方法时存在偏差时,就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和不准确,从而引发其他研究者的争议。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不匹配

不同的研究对象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研究者选择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不匹配,就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例如,在研究文化现象时,如果采用过于机械的定量研究方法,可能会忽略文化现象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而在研究自然科学现象时,如果采用过于主观的定性研究方法,可能会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这种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不匹配也会成为既有研究中的矛盾点和空白点。

通过对既有研究在概念、假说、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探寻研究空白,为论文的研究问题提出提供坚实的基础。